宽带无线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包括无线通信与智慧微波、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微波电路与射频芯片、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光无线融合通信、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处理技术、通信网络大数据分析等。中心主要包含三个研究团队,详细介绍如下:
团队成员:刘元安、唐碧华、高锦春、吴永乐、于翠屏、吴帆、范文浩、张洪光、黎淑兰、刘凯明、刘芳、王卫民、苏明、郭星月、袁东明、冉静
团队简介:团队学术带头人刘元安教授为IET Fellow、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包括,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吴永乐教授、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于翠屏教授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吴帆副教授等16名专任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2名,形成了一支具有创造力、凝聚力的学术团队。
团队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中央各部委计划、北京市产学研、广东省产学研、跨国IT企业委托、国内企业委托等项目,年均到账科研经费逾千万元。多年来,团队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成果。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在IEEE Tra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 o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 on Vehicular Technology、IEEE Trans. on Signal Processing、IEEE Trans.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IEEE INFOCOM、IEEE ICC、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200余篇被SCI检索、500余篇被EI检索,出版《宽带无线接入》等专著四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40余项;中心成果曾获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2015年刘元安教授主持的项目“天线多频技术及在多模移动终端的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年,刘元安教授带领的“无线接入网高能效微波集成器件”团队获中国电子信息科技创新团队奖。
团队拥有千余平方米的科研工作场地,科研工作环境良好。实验仪器设备精良,拥有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信号分析仪、矢量信号源、示波器、逻辑分析仪、场强计、标准天线等高性能设备,拥有国家标准3米法电波暗室、法国Satimo SG24多探头天线测试系统和三维MIMO OTA暗室,具备国家认证的检测实验室资质。
团队为研究生创造了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注重培育团队意识和学生多元培养,近3年来,15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和企业奖学金,10人次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省部级荣誉,20人次获bevictor伟德优秀毕业生、优秀研究生、优秀学生干部等校级荣誉称号,其中王紫任、许凌毅两位同学获评2021年校园十大先锋人物。
团队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包括国内著名互联网IT企业(如字节跳动、腾讯科技、阿里巴巴、美团、京东、猿辅导、滴滴、快手、小米等)、通信运营及设备服务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华为、中兴、高通、爱立信、大唐移动等)、大型金融企业(如中行、工行、建行、农行、招行等)、研究院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华信研究院、中国科bevictor伟德计算所、中国移动研究院、中电54所等)、出国留学深造(赫尔辛基大学、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等),以及部分毕业生选择前往国家安全部、高校等公共部门就业。
无线通信与智慧微波研究室:围绕通信、雷达等系统中的微波器件、天线与测试需求,突破多频带、小型化、高能效、智慧化等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无源/有源微波器件与射频系统;功放线性化方法与模拟信号处理; 电磁兼容、MIMO OTA及5G测试技术;新一代通信天线与相控阵天线技术; 基于柔性与超构材料的微波理论与关键技术;
核心成员:刘元安、高锦春、吴永乐、于翠屏、黎淑兰、王卫民、苏明、郭星月
博士生导师:刘元安、高锦春、吴永乐、于翠屏、王卫民、苏明、郭星月
硕士生导师:刘元安、高锦春、吴永乐、于翠屏、黎淑兰、王卫民、苏明、郭星月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研究室:围绕B5G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突破高能效、高频谱效率、高智能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围绕小空间高可靠传感器网络和网络化移动智能终端,突破智能、绿色、安全的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感知、传输、计算等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5G/B5G无线传输关键技术与实现;高能效异构网络融合机理; 智能电网中的通信关键技术; IoT智能实体搜索技术; 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IoT协同感知技术; 空间网络接入技术; 超高速网络交换与控制技术; 边缘计算与边缘智能、云计算技术。
核心成员:唐碧华、吴帆、范文浩、张洪光、刘凯明、刘芳、袁东明、冉静
硕士生导师:唐碧华、吴帆、范文浩、张洪光、刘凯明、刘芳、冉静
研究方向:在毫米波/太赫兹天线、光无线融合通信、安全通信、基于机器学习的信号处理技术、通信网络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展开了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探索。
学术带头人余建国教授,曾担任烽火通信股份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北方烽火副总经理,兼任国家863跨光电子、通信、计算机网络主题重大专项专家组副组长、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863、973等项目评审专家,工信部无线电频率规划咨询专家
?丰富的科研项目:团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基金和企业横向等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经费充足、科研条件完善
?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团队与国内外著名通信企业和研究机构(以色列moblicom,韩国LG,日本NEC,武汉光迅科技,烽火通信集团,航天五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字节跳动等)保持良好的校企合作培养关系,鼓励学生赴企业工作实习;团队与国内外高校(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佐治亚理工,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研究院等)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赴海外高校联合培养
?广泛的就业前景:团队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涵盖互联网企业(百度,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通信运营商及设备商(中兴,华为,移动,联通等)、科研院所(中电集团,航天院所等),金融机构(四大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等企事业单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评价。
团队简介:杨清华,高级工程师(教授级),清华大学学士,中国科bevictor伟德微电子所博士,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设计、MEMS 器件等研究,专注于射频前端芯片设计及射频模组技术,在射频前端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科研成果并成功产业化,曾多次参加半导体行业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及学术报告,核心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等行业顶尖期刊上,知识产权专利50余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多个省部级奖项。